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你的腳痛真的是足底筋膜炎嗎?

你的腳痛 真的是足底筋膜炎嗎?


扁平足、 足底筋膜炎 及骨震波治療,是我骨科主治項目的一部分。   這些年 ,因足底筋膜炎求診 的個案,似有 越來越多的 傾向。    

足底筋膜炎(圖略)  多發生在中年、或中年稍後的年齡層,  有相當高的比例 (65%) 與扁平足有關。 晨起下床初走劇痛是 它的 招牌症狀;臨床上,走路有 避痛踩姿、足底有可察覺的明確痛點、  加上X是扁平足* ( 2, 3.) 、看到了跗骨下軟組織有明確的水腫,那 十之八九,就是足底筋膜炎了。

足底筋膜炎,是筋膜或肌腱長期受到走、站、跑、跳拉扯引起,而扁平足因結構上,腳的重量分配不均,更是容易因此造成足底筋膜炎。

圖3. 右足站姿內緣縱弓
圖2. Kite Angle


肌腱或筋膜因站走跑跳的拉扯引起了發炎,通常休息、泡泡腳 就會好,這是「正常」的過勞性發炎。但在長期慢性發炎情況下,推拖延宕過久怠忽治療,  會衍生成 慢性肌腱炎、或退化性  (纖維化) 筋膜炎,這種情況,頑固難癒,尋常治療方式已無法奏效,此時,若以高能量的骨震波,打在(投射) 在部足底筋膜 的病灶上,會有促成 微血管新生的效應,讓退化的肌腱 筋膜, 因血液循環改善,得以再生(回春療法),是高科技 又無侵襲性,治療慢性足底筋膜炎的首選方法。                                                                                                                                                                                                                           

圖4,  蹠底肌膜層 血管瘤    

圖5.  足(蹠)底靜脈曲張症


 有一些 (約不到10%)的足底筋膜炎     並沒有晨起下床   初走劇痛的招牌症狀、診間檢查、X光檢查也未見上述疑點,此時應僅慎排除其他病因;這些 非典型足底筋膜炎 多為足底的靜脈曲張  或足底的血管瘤,甚至是 跟骨骨內的病變,如骨內瘤腫…  等導致  (如         圖 4, 5, 6, 7, 8.) 即使以骨震波治療也不見效;必須靠開刀手術摘除或做內視鏡 導管置入手術,以低頻熱凝或雷射電燒...等處置,才能見效; 而包括糖尿病導致的末梢神經炎等,則需靠神經學的檢查 與內科治療。幸賴科技的進步,做   MRI檢查,足底疼痛的疑難雜症,目前大多可以得到鑑別診斷。                                                                                                                                                                     

        
圖6.  同圖5   的橫斷切面圖 
圖7.   跟骨內   囊狀腫瘤





圖8.  同圖7  的橫斷切面圖











  
  總之,站走腳痛,雖不是大病,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出診斷;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治好,必須細心診斷,才能真正根治。                                                                                                                                                                                              
                                                                                                                                                                                                                                                                                                                                                                                                                                                                                                                                                                                                                                                                                                                                                                                                            P.S.:  *  X光檢查 :腳的站姿側面像,內緣縱弓 角度(Arch angle)大於120度;腳掌站立正面像, Kite Angle 角 
 度大於20度,即為扁平足的  X光診斷標準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運動傷害知多少?


休閒兼養身,是一般民眾走向戶外的動機;這「流行」的動機不符運動的真諦,但卻篷勃了現今社會的運動風氣。或許因為沒有很好的運動指引(guideline),在台灣,很多民眾對運動可能造成的傷害,渾然不知;更不用說懂得預防或避免了。
並不是劇烈的運動才會受傷;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自行車運動在美國(台灣有別)是頭部外傷的主因;身 體最大肌腱--阿基里氏腱跟腱Achilles tendon),在跑跳中小小裂傷的累積,日久也會造成難治的痼疾。
運動會痛 是不是正常?  就運動醫學言,   是警訊,要你「停」,你受傷了;  " 是你的動作,身體受不了;痠、痛是不是正常 ? 不易分辨,簡單的法則是:假如你痠站走困難、抬舉握扭有問題,那你該去看骨科。
抽筋,確切原因還不明朗。抽筋多半發生在小腿腿腹或大腿後方;肌過勞、人太累、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氣溫低,都可能有關。抽筋很痛,但通常會自己好;只要不動,溫和伸展,熱敷或冰敷,都有助於抽筋的緩解。
韌帶過度拉、扯,會「扭傷」韌帶 是骨與骨的連結組織,多見於關節周圍;扭傷容易發生在足踝、膝或腕。常因轉動或彎曲施力不當、角度不對造成,症狀是腫、痛、瘀傷、關節僵硬或不穩。「拉傷」 肌肉  連結肌肉與骨  肌腱,過度牽引、久撐而造成,三不五時喜歡「練拉筋」的人,請三思。拉傷會造成 肌肉疼痛、肌內血腫、肌抽搐、肌痙攣、肌無力。因運動傷害掛急診,統計上最多的就是扭傷與拉傷;兩者受傷位置不同,治療有別,不要混淆。
慢跑很容易受傷;原因是相關的關節,既要負重又連續重覆受壓(stress)前膝痛慢跑膝 (Runner’s knee, Bumper’s knee) 的主要症狀,痛是因為你的前膝關節軟骨,因受力太大,發生了軟骨軟化延宕不理,就會走上關節磨損退化之路!有了慢跑膝,上下樓梯、蹲、跪..更痛。跑前先作暖身,跑完作冰敷、選好鞋、不跑太久太快太陡,可減少慢跑膝發生。
慢跑另一個傷害是 脛前痛 ( Shin splints  或稱 夾脛痛)。這是小腿脛骨內後側的肌肉或 肌腱、骨膜、甚至骨頭本身的發炎。慢跑、跳舞、有氧舞蹈,或其他小腿要重踏跳踩者,容易發生;治療靠休息與避免。
下背痛   打高爾夫、練重量訓練者的運動傷害。下背,尤其是腰薦椎間,是負重或打高爾夫轉腰時,承擔最大壓力 並吸收扭力的地方,作過了頭,椎間盤被壓恗,甚至破裂或造成間盤或凸出,有些個案需手術治療。體型、 體重、勞動、姿勢以及穿高跟鞋,也都與下背痛有關。
網球肘  正式名稱是 肘外髁肌腱炎。網球肘是因肘部重覆過勞或過度使力,使肘關節外側的肌腱一次又一次的拉出小裂傷、發炎、而痛痠無力。會演變成網球肘,原因是沒能好好休息好好的治療,致使不瘉,轉成慢性肌腱炎甚或退化;慢跑膝、高爾夫球肘、前脛痛、足底筋膜炎都有如此類同的致病機轉;難治的個案,可考慮打高能量骨震波或開刀。
民間慣說的五十肩,在教科書裡稱 肩旋轉肌袖病變。肩旋轉肌袖是肩關節重要的特有結構,是抬舉上臂的啓動肌;但礙於肩峰下空間的狹窄,常常造成磨損、受傷、鈣化、甚至破裂,大都在中年後發病 (所以有五十肩的大名)。症狀除肩膀痠痛活動受限外,特有的是夜痛難眠。手臂上舉的運動,如 打羽毛球、網球、棒球投球,勤於寫黑板、拖地板、洗衣服等,都易得旋轉肌袖毛病。通常保守療法大都效果不彰,常需以手術拓寬肩峰下空間 (整形手術來治療。
足底筋膜炎,乍聽似發炎,事實上是肌腱或筋膜接骨點部位的退化。病因是長期,重覆、過度使用,造成小小的、癒合困難的拉傷,進而退化。足底筋膜炎和腳的結構(如先天扁平足)有關,當然也受運動、工作、鞋子左右。足底筋膜炎症狀 主要是站走足跟(觸地點)疼痛,晨起下床劇痛是其特徵,久坐站起也痛;雖不是大病,但久久不癒,影響生活品質。通常保守療法效果不彰,高能量骨震波治療或客製化的醫療矯正足墊常可奏效。
女性 在很多運動項目上都比男性有較高的運動傷害風險,可能的因素包括:本質上體能略遜於男性,女性骨盆結構、大腿肌力及膝關節的差異,女性荷爾蒙的變動,以及女性固有遜於男性的骨密度。統計上,女足球員、女藍球員,有高於男運動員的前十字韌帶受傷率。
運動前好的暖身很重要。暖身的好處在於:增加呼吸率,加快血液循環,使肌肉昇溫。生理學早已證實冷肌容易受傷  因此暖身可降低運動傷害。暖身的作法不難,簡單說,就是把你將作的運動,先來個「慢動作版」的預習 ,活動一下筋骨、 小跑一下、扭扭腰、 彎彎身、揮揮球拍球棍,大概只要10分鐘左右,感到呼吸變快,就可以上場了。
坊間流傳運動前拉筋可以減少運動傷害,這說法並沒有得到証實;不正確或過度拉筋,反會造成拉傷已詳述如上。假如你要作拉筋,最好的時間點反而是在運動的降溫期,因為剛運動完的暖肌較易伸展。假如你就是想運動前拉筋,建議你還是先作暖身,再拉筋。本文為全文完整版。簡明版刊登104/08/20 聯合報 )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扁平足 ● 腳痛




扁平足與拇趾外翻,是腳先天結構上的問題,問題出在 腳負荷重量的分配不對, 這說不上是病, 但患者還是會有一些身體的表徵,像是在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可能看起來像有脊椎側彎,在壯年後期者 漸漸會有 走路,運動、負重、勞動….,  不耐久操而腳痛、 膝痛,或下背痛等的症狀。
扁平足,外觀即可辨識(如圖)
 扁平足 背後觀 及 內側觀





赤腳走路更可看出其特有的內傾(pronation)步態;以特定角度照的X光,更可看到某些負重腳骨間的相關角度有差異,或關節骨頭的一些變化(如圖)診斷並不困難                                                                                                                                                                                                                                                                                                                                                                                                                           
剛開始學走路的小孩都是扁平足,  一直到67歲上小學階段,脚會自動修正;但若遲至9歲,仍未改變,則幾可斷言,此童日後一定是扁平足。學理上,腳負重的發展,先是有一相對穩固磐石式的「樁腳」 (如圖1. 藍色部分),其上才是腳負重的「 平台」(如圖2. 紅色部分),平台以浮動的方式,找到它的落點,與磐石(樁腳)鑲嵌成一體,腳負重的結構,於焉定形。至於為什麼「平台」 會向內移行以致 造成扁平足, 原因 可能與發育中的 腳,其骨骼、 關節 韌帶,在力學上三者相互間 的牽扯或角力有關,機制相當複雜。



正常的腳, 觸地的負重點 呈直角三角形 (如圖3.),這樣的腳,重量的分配 (如圖4.) 最符合力學的經濟原則,久站久走跑跳,省力而不累。扁平足的腳 (如上圖)  負重或行走, 腳向內傾斜(pronation),重心偏向腳的內緣,承重偏離距骨穹隆,重量擠向舟狀骨及跟骨,壓在距骨-舟狀骨關節面、 跗骨底部肌腱 或足底筋膜,造成距骨-舟狀骨關節的退化、或跗底肌腱炎 或足底筋膜炎,這三者的症狀同中有異,診斷須要有經驗、細心,佐以X光或MRI的鑑別。
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療;而扁平足治療的精髓是讓腳的負重,回歸到上述正常的負重三角,如此腳痛自然能自行緩解,因此,醫療矯正足墊是扁平足治療之主流。

但,治療的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可選擇保守療法, 或矯正足墊,或足墊與骨震波雙管齊下。醫療矯正足墊的製作,要求的是客製化量足訂作,技師須高度專業,也需有相當的實務經驗,才能適足適履,達到效果;絕非一般商業行銷之所能望其項背。至於骨震波治療,除了震波的能量必須夠大外,術中的操作要精準;當然正確的診斷最為首要,庶幾才能分辨什麼情況需雙管齊下來強化療效,能這樣,扁平足脚痛的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了。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赤足慢跑 (Barefoot Running)

慢跑可以加強心肺功能,是一種耐力訓練運動。慢跑不需要什麼裝備、隨時隨地都可以跑,是人類的本能,幾乎是無師自通的運動。

多年前 美國有一派慢跑者,鼓吹赤足慢跑;不穿鞋跑步, 的確有風險, 但愛好打赤腳慢跑的人, 卻宣稱人類的歷史本來就是赤腳跑出來的, 而奧林匹克的馬拉松高手也不乏赤腳大仙, 他們更宣稱赤足慢跑 天然、舒服、自在, 還比穿傳統慢跑鞋更能避免腳傷. 但赤足慢跑 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還是另有風險, 醫界仍持續在觀察研究中。
赤足慢跑的風氣,很快也傳進了台灣,在台北街頭人行道、郊區產業道路,不乏有一群穿著一種看似五趾襪的 五趾鞋 “( five-toe shoes) ( 如圖

的人在跑。 五趾鞋 較薄, 較輕, 因此防震較差, 雖然設計一樣是提供慢跑者 腳的保護, 但效果仍受考驗。 傳統的慢跑鞋, 強調穩固與避震. 鞋底較厚. 稍有鞋跟. 不過, 仍沒有實證 證明這樣就能有效預防腳傷. 有人即使穿上名牌慢跑鞋, 還是一樣跑傷了腳。                                                       
如果你穿傳統慢跑鞋 跑得好好的, 你沒必要作任何改變. , 假如你想體驗一下打赤腳慢跑, 那也無妨. 去選擇一雙合腳的赤足慢跑鞋( 目前已有多種款式 );也盡量找一個好的, 比較軟性的場地來跑. 不過還是建議你, 在開始慢跑前, 先咨詢一下骨科或足科醫師為妙, 尤其是你若曾受過腳傷, 或你的腳,本來就有結構上的遐疵, 更應聽聽醫師的建議。.
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Fitness for EveryBody           by Edward Laskoski, M.D.
* 11/16/2014 補註 : 最近對赤足慢跑的研究, 建議 初學者,穿了赤足慢跑鞋後, 不能急著上路慢
   跑; 應先嚐試  慢" 走 " 數週, 讓腳先適應鞋子後, 才上路跑, 以避免受傷. 
   Minimalist Running Shoes Tread Lightly, More Naturally, Experts Say  By Dorene Internicola    
   November 11, 2014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34671?src=wnl_edit_medn_wir&uac=45307PG&spon=34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想運動 請先拿「運動處方」

台灣民間運動風氣鼎盛,問起動機,無非是「休閒」或「養生」。這樣的動機,明講了 並非是追求運動的真諦 *(註1.),這 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民眾大都是看廣告,然後三兩好友「相揪」報名買課程對運動的性質,與可能會造成傷害,甚至意外猝死,渾然不知,

這是值得警惕與省思的。      

那運動 要怎樣才安全、健康呢?
  要運動,首先要有個概念,那就是:運動 要看年齡!這就像 穿衣服要看場合一樣。 儘管你年輕曾叱吒風雲,但上了年紀,體能不再,你就不應自恃「老馬」,馳騁球場,逞強鬥勇;若知體型走樣,已有某些慢性疾病,要從事運動,更應量力而為,不可過度。

事實上,從事運動之前,最好先讓專業醫師* (註2.),瞭解你運動的動機是甚麼?作整體的健康評估,然後告訴你,你可作那些運動?做到怎樣的程度及頻率? 這種量身訂作的健康咨詢或檢查,就是所謂「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先進國家行之有年,視為理所當然,可惜在台灣,還少了這樣的觀念。
有甚麼情況,想運動你「必須」要先看醫生呢? 如果你:
1. 有心臟毛病
2. 有氣喘或肺部毛病
3. 有糖尿病或腎臟病
4. 有關節或脊柱毛病
你就必須」要先看醫生,不可冒然從事。

如果 你不知你是否有上述毛病, 但你若有 下述情況,也請你運動前先看醫師或咨詢,
如你
1.      運動會胸痛或胸悶,脖子、下巴或上臂 會緊繃不舒服。
2.      運動會眩暈、感到要昏厥。
3.      輕、中度的運動 躺下,就呼吸急促。
4.      腳踝會浮腫,夜間加重。
5.      心跳很快。
6.      醫師曾告知你有心雜音。
7.      走路小腿腿腹,不時會抽搐,非得停下才能緩和。
這些狀況,表示你的身體可能有某些方面的問題,必須要作一些檢查來釐清,不能掉以輕心。

假如你想從事 比較劇烈的運動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也慎重提出以下建議,如果你有2個以上的選項,也請你運動前,先看醫師:

1.      年過45歲的男性;或年過55歲的女性;曾有男性55歲不到、女性65歲不到,就因心臟病過世的家族史。
2.      你抽煙,或戒煙不滿6個月。
3.      你每次運動不止30分鐘、每週不止3次、已超過3個多月。


   4.      你體重過重*(註3)
   5.      血壓高 膽固醇高。
   6.      你血糖耐受性不佳。

另外,如你已懷孕,或你並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想去運動,建議你還是問一下你的醫師。即便,一般認為安全無虞的快走(brisk walking),假如你停了好一陣子沒走了,要再走,也請你咨詢一下你的醫師。(本文亦刊載 103-07-17聯合報 D2 健康板 ) 

註:  
 1. 古希臘(古 奧林匹克)揭示運動的精神與目標是:跑得更快, 擲得越遠, 跳得愈高....
       2. 包括 你的家庭醫師、你的心臟科、神經內科、骨科醫師。
  3. BMI 超過24,  即為體重過重.    *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2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是甚麼原因 你背痛 ?

你的體重、工作、你的姿勢、動作、勞動、運動,甚至你穿的鞋子或你的生活壓力…,都有可能使你背痛。

粗估 骨科門診中,有近3成的人是因背痛而來;這些人,都急著想知到:是出了甚麼毛病,(他)會背痛?他們耽心的是:“ 我是不是長了「骨刺」?” 。 在他們的認知裡,長「骨刺」就表示可能要開刀,要開刀就怕像某歌后變癱瘓… (據悉 某歌后是脊髓瘤 是背痛原因中極少碰到的情況)。 背痛真的是那麼令人害怕耽心嗎?背痛 到底是甚麼地方出了毛病?

背痛通常是因下面的原因而來:


1. 肌肉 肌腱 韌帶的受傷:背(脊椎)部後方的肌肉、肌鍵(韌帶)的受傷,如:拉傷、扭傷、挫傷、姿勢不對,閃了腰…,是背痛最常見的原因,通常幾天、一兩個禮拜就會好起來。序言中,姿勢 動作 勞動 運動 所引起的多半是慢性長期的肌腱炎,而此處所言,是急性背痛。

2. 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脊椎也像膝關節一樣,是身體負重的關節,因此也會退化;通常是椎間盤變乾癟、萎縮或破裂了,有些則常常是椎體後方的小面關節過度磨損,這是小面關節的退化,會使脊椎 節與節間變鬆,動作的磨擦變大,會造成晨起僵硬,走路走久、站久會背痛。

3. 椎間盤的問題:

椎間盤是一節、一節脊椎椎體間的避震器。過度負重 彎腰或 外力,它也會受傷、破裂或爆(凸)出,造成發炎或脊椎神經根的壓迫,此即大家口中的坐骨神經痛,但很多時候,坐骨神經痛並沒有真正神經的壓迫,只還是局部肌腱炎所引起的放射痛(牽痛)。

4. 骨質疏鬆的問題:這在停經後的婦女較常見,不是真正背痛,比較確切的形容是:撐不住的背痠。通常在要起床時或站久、走久最顯著,骨質疏鬆還容易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

5. 脊髓腔狹窄症:人體有32節脊椎,一節一節相疊連結的椎體,中央空洞部份構成一個隧道式的管路,給 從腦幹延伸而下的脊髓通過,是即脊髓腔。受脊椎退化的波及,脊髓腔會因環繞增生的贅骨(一般喜歡稱骨刺)而變窄,這會擠壓局部或一小段的脊髓神經;症狀除背痛外,還會有間歇性的跛行,走一段路,下肢就痠麻得非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上路。

6. 脊椎滑脫症:一節節的脊椎,前後都有很強的韌帶撐住,結合小面關節撐住,維持整個脊柱的排列。在某些情況,譬如 韌帶退化鬆弛了、小面關節退化磨損了,或脊椎椎腳有缺陷…,會讓上下節的脊椎產生滑動脫位,這也會造成神經的壓迫、造成背痛。



以上列舉的,是背痛常見的原因。其它如:有脊椎側彎、有扁平足、 有拇趾外翻等足部變異者,因全身重心的縱軸或多或少產生的偏離,也會引起背痛;長期穿高跟鞋者 更是背痛的好發族群。

但假如你背痛超過2個禮拜以上,你不是因外力受傷背痛,你背痛又有下肢刺痛麻木、大小便有問題、有不明原因體重變輕,或你已知有癌症、骨質疏鬆或有免疫方面的問題,或你已年過70… ,則不該把背痛等閒視之,應好好就診 找醫師把病因找出來,切莫胡亂投醫而延誤或誤診,才是真正對症治療。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愈老愈嚴重 骨鬆怎麼防?

多年前看診,要花很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甚麼是「骨質疏鬆」?這一兩年,情況好很多,病人會主動要求作骨密檢查、詢問治療方式,顯示民眾吸收醫學新知還真快!且已懂得未雨綢繆,這是社會進步的現象,想來,應是媒體居功厥偉。

骨質疏鬆是老化(aging)的一部分,年齡是最主要的原因。在17世紀以前的歐洲,老婦上背圓駝,稱 Dowager’s hump(貴婦駝),是福壽雙全的象徵,人人稱羡;殊不知,這個「駝」,實乃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外觀,而羨之在於尋常百姓,一生勞苦,平均壽命只有五十幾,渴望有「駝」而不可得歟!

1980年代,開始有了初步、單能量級的骨密檢查儀;一直到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有官方的骨質疏鬆的指引 (guideline)及診斷標準。即使在美國,骨質疏鬆也是這20年的「」病。因為人口的老化,包括台灣在內的已開發國家,骨質疏鬆已成了衛生官署醫療的重要議題。

20年,骨質疏鬆的進展,主要是在對抗骨質疏鬆藥物的研發。早年,婦科醫師用荷爾蒙緩解女性更年期的不適,歪打正著,使很多停經後的婦女,在心血管疾病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病情 得到改善,一時,婦產科醫師成了對抗骨質疏鬆的先鋒,但2002 關於停經後荷爾蒙接替治療(HRT)的弊病被揭示後,目前已不再使用荷爾蒙來治療骨質疏鬆了。

由於,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常發生的問題,抑鈣激素(calcitonin)打針或鼻噴劑,對脊椎骨折所引起之急性背痛,似乎具有速效,也被用來治療骨質疏鬆,但近年的研究,認為抑鈣激素對骨質疏鬆或骨密的改善,實質效果有限。

90年代後期,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出現,風起雲湧,口服或針劑被廣泛的用在骨質疏鬆、癌症轉移、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副作用等的預防或治療上;但藥物都需要時間的考驗,雙磷酸鹽使用多年後,先是陸陸續續有下顎骨骨壞死的報導,2006年美國一位小兒科女醫師,發表她服用雙磷酸鹽發生了股骨非典型骨折(Atypical Femoral Shaft Fracture)的始末,引起軒然大波,揭開了媒體及醫界對雙磷酸鹽長期使用可能弊害的關注。在此同時,也還有其它骨鬆藥物如 副甲狀腺激素、strontium ranelate (锶劑)…等製劑,用在骨鬆防治上,但被認為仍有缺憾。

2009年新藥Denosumab問世,此藥的藥理機轉有別於其它抗骨鬆劑,僅抑制但不滅絕蝕骨細胞,停藥即可消除對骨重塑的抑制(即 可逆轉),對其它骨鬆劑的停用或想改藥,也能立即接續或遞補,又可選用在很多不同骨鬆情況的使用,只須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算是相當理想的骨鬆治劑。


骨質會疏鬆是老化。人人會老,活得越老,疏鬆就越厲害,這可不是甚麼 「活得越老,領得越」的年金!回顧骨鬆防治一路走來的過程,感受的是,醫界好像是卯足了勁,想要實踐「人定勝天」這句話,進展艱辛自是必然,會有怎麼樣的局面,就拭目以待了!(本文亦登載 102-10-05 聯合報 D2健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