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愈老愈嚴重 骨鬆怎麼防?

多年前看診,要花很多時間向病人解釋甚麼是「骨質疏鬆」?這一兩年,情況好很多,病人會主動要求作骨密檢查、詢問治療方式,顯示民眾吸收醫學新知還真快!且已懂得未雨綢繆,這是社會進步的現象,想來,應是媒體居功厥偉。

骨質疏鬆是老化(aging)的一部分,年齡是最主要的原因。在17世紀以前的歐洲,老婦上背圓駝,稱 Dowager’s hump(貴婦駝),是福壽雙全的象徵,人人稱羡;殊不知,這個「駝」,實乃骨質疏鬆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的外觀,而羨之在於尋常百姓,一生勞苦,平均壽命只有五十幾,渴望有「駝」而不可得歟!

1980年代,開始有了初步、單能量級的骨密檢查儀;一直到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有官方的骨質疏鬆的指引 (guideline)及診斷標準。即使在美國,骨質疏鬆也是這20年的「」病。因為人口的老化,包括台灣在內的已開發國家,骨質疏鬆已成了衛生官署醫療的重要議題。

20年,骨質疏鬆的進展,主要是在對抗骨質疏鬆藥物的研發。早年,婦科醫師用荷爾蒙緩解女性更年期的不適,歪打正著,使很多停經後的婦女,在心血管疾病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的病情 得到改善,一時,婦產科醫師成了對抗骨質疏鬆的先鋒,但2002 關於停經後荷爾蒙接替治療(HRT)的弊病被揭示後,目前已不再使用荷爾蒙來治療骨質疏鬆了。

由於,脊椎壓迫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常發生的問題,抑鈣激素(calcitonin)打針或鼻噴劑,對脊椎骨折所引起之急性背痛,似乎具有速效,也被用來治療骨質疏鬆,但近年的研究,認為抑鈣激素對骨質疏鬆或骨密的改善,實質效果有限。

90年代後期,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出現,風起雲湧,口服或針劑被廣泛的用在骨質疏鬆、癌症轉移、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副作用等的預防或治療上;但藥物都需要時間的考驗,雙磷酸鹽使用多年後,先是陸陸續續有下顎骨骨壞死的報導,2006年美國一位小兒科女醫師,發表她服用雙磷酸鹽發生了股骨非典型骨折(Atypical Femoral Shaft Fracture)的始末,引起軒然大波,揭開了媒體及醫界對雙磷酸鹽長期使用可能弊害的關注。在此同時,也還有其它骨鬆藥物如 副甲狀腺激素、strontium ranelate (锶劑)…等製劑,用在骨鬆防治上,但被認為仍有缺憾。

2009年新藥Denosumab問世,此藥的藥理機轉有別於其它抗骨鬆劑,僅抑制但不滅絕蝕骨細胞,停藥即可消除對骨重塑的抑制(即 可逆轉),對其它骨鬆劑的停用或想改藥,也能立即接續或遞補,又可選用在很多不同骨鬆情況的使用,只須每半年皮下注射一次,算是相當理想的骨鬆治劑。


骨質會疏鬆是老化。人人會老,活得越老,疏鬆就越厲害,這可不是甚麼 「活得越老,領得越」的年金!回顧骨鬆防治一路走來的過程,感受的是,醫界好像是卯足了勁,想要實踐「人定勝天」這句話,進展艱辛自是必然,會有怎麼樣的局面,就拭目以待了!(本文亦登載 102-10-05 聯合報 D2健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