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別小看足踝扭傷!


在骨科門診,幾乎每天都有人因 ”拐到腳” ---也就是足踝扭傷---來求診。可惜的是十之八、九都是隔了兩、三天,試過了搓揉、推拿、拔罐、放血…..腳踝變得像「米菇」*,才「想」到要找骨科醫師!看到了這些錯失處置良機、紅腫瘀青的腳踝;慨嘆之餘,不禁要問:難道足踝扭傷是誰都可以「治」的嗎?

足踝關節在解剖學上只是一組並列的脛、腓骨(即內、外踝骨)遠端,以ㄇ形的姿態跨坐在前寬後窄的距骨 (有如烏龜背殼)上,結構簡單,卻高度穩定。能穩定性是因為內踝的三角韌帶,內、外踝骨,外踝側韌帶聯同距骨,巧妙的建構成一個「環」似的 (圖1) 結構,



再加上前方Y形支撐帶及後方的阿基里氏腱,牢牢的維繫足踝或靜或動的穩定。「環」的完整,是足踝穩定的先決條件,生物力學上,當腳往下垂伸(走、跑、跳之前足觸地瞬間) 時,踝關節變內旋而鬆弛,把外踝的前距腓、中跟腓及後距腓三條側韌帶 (圖2) 拉長;此時,只要有外力迫使腳板向內,如:踩在不平地面、踩空了腳、跳落在突起物上.....,就會很容易的把上述側韌帶拉傷,使「環」不再完整,造成疼痛、不適,這就是足踝扭傷!






通常,首當其衝的是前距腓韌帶(ATF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若只是拉傷並沒拉斷,那只是第一度足踝扭傷,除了腫痛並無大礙;只要遵循運動傷害第一時間的處理原則R.I.C.E. ( Rest 休息、Icing 冰敷、Compression 壓迫、Elevation 抬高),就是最好的治療,好好冰敷、護踝保護,3、4個禮拜就可恢復。



但若腫脹厲害,外表出現瘀青,且加壓X光(Stress Film) 撿查,出現踝關節外側角度 (Ankle Mortise)變大,則表示前距腓韌帶已被拉斷,是第二度足踝扭傷;此時常需手術修補,或在急性期過後 (約4~6週),作韌帶重建手術。設若扭傷更厲害,臨床上已有關節不穩,很可能連 跟腓韌帶,甚至後距腓韌帶都已斷裂,這是第三度足踝扭傷; 已經不是單純的扭傷,而是足踝關節半脫位或脫臼了!這樣的情況自然在第一時間即應做復位、韌帶修復、及關節固定的手術,才能有好的預後。
即便是第一或第二度的扭傷,也常會因為受力或姿勢的不同,而有距骨背(Talar dome)壓迫性骨折、脛骨端削狀骨折、遠端脛腓韌帶斷裂(Diastasis)、距骨下關節挫傷.、第五蹠骨基部骨折.......等多樣、伴隨性傷害的發生;這些, 除須仔細查看是否有不尋常的壓痛點或出現足踝內側異樣的瘀青外,還常常須要進一步以電腦斷層(CT)或磁振造影(MRI)來檢查,庶幾才能避免疏失。掉以輕心,常會延宕了診斷與治療的時機,是日後關節常時疼痛、上下樓梯不穩、重複扭傷或早早就發生退化的禍首,因此,請千萬別小看足踝扭傷!

少穿高跟鞋。選擇合腳、鞋底寬穩、足踵有貼切包覆、且硬度適當的鞋子;跑、跳、爬山或走崎嶇不平的路,最好要穿高過足踝的鞋子(即Boot)。平常走路養成步伐穩健,一步一腳印,才是預防及避免足踝扭傷的上策。








2 則留言:

Annie 提到...

This is great! It is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baba.wg58@gmail.com 提到...

Thanks, A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