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五十肩術後 殘留肩強直(Residual Stiffness)的治療


五十肩,不管是 肩峰下夾擊、旋轉肌袖破裂、鈣化性肌腱炎 或 凍肩症,病因都起源於肩峰下空間的不足 (解剖學上),所造成 肩旋轉肌袖的磨擦、撞擊、受傷;歸根究底,用開刀來改善肩峰下空間,才是五十肩「治本」的治療。

肩功能的恢復是五十肩開刀的目的。通常手術後關節活動的改善,術後4~6週就可以看得出來,絕大多數的病人,術後肩關節的活動都能回到正常;不過約有百分之十的手術病人,在術後追蹤,肩關節的活動,會殘留有部份障礙 (即關節強直),須後續處理。既往,對這種殘留關節強直,均採以更積極的復健或再次開刀來治療;但 復健治療曠日費時,不一定有改善效果,而二次手術是侵入性治療,病人未必接受,兩個方式均非上策,徒顯手術之未竟其功。

多年前筆者就注意到會發生術後關節殘留強直的病人,以鈣化性肌腱炎 或 沾粘性肩關節囊炎 (即凍肩症) 者居多,而單純的肩鋒下夾擊 或 肩旋轉肌袖破裂 (不管破多大的洞) 的患者則甚少。臨床上這種差異性是有其意義的,這顯示殘留強直的發生,可能與 鈣化性肌腱炎或凍肩症 的致病病因有關。病因學上,這兩病的共通點是:「自體免疫反應」。 是即,旋轉肌袖發炎,因免疫反應而轉化為鈣化,或因發炎,導致燎原性 (過度免疫反應) 的關節沾黏,成凍肩症。因此,鈣化性肌腱炎或凍肩症的手術,術後痊癒的時間 及 活動的恢復,若不能「搶」在免疫反應發生沾黏(如上述)之前完成,則極有可能就會造成關節的殘留強直。

基於這樣的邏輯,筆者開發了五十肩的無痛手術 ( 請另參閱 「五十肩無痛手術」一文),目的在使病人術後能盡早作關節的運動治療 (伸展活動),讓沾黏來不及沾上去;而對一些已造成關節殘留強直的個案,則採 關節鬆動術 (Brisement Manipulation)來治療。做法是:術後追蹤4~6週,確定已經有殘留強直( 通常都是 肩鋒下滑囊及旋轉肌袖間 產生了沾黏),則以靜脈麻醉並肌肉鬆弛劑的協助之下,以溫和、小心、很有技巧的手法,扳開關節的沾黏,術後儘速進行後續的運動治療,通常4週左右就可逃過再沾粘的發生。鬆動術通常只費時15~20分鐘,病人就像睡了一覺,醒來已經完事了。

近年來,筆者用這種 麻醉下關節鬆動術,成功的解決術後殘留肩強直的問題;証實這鬆動術 省時、有效、事半功倍;使術後關節強直不再是一個困擾。

P.S.: 關節鬆動術,須要有相當的經驗與技巧,否則易造成肱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