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扁平足 ● 腳痛




扁平足與拇趾外翻,是腳先天結構上的問題,問題出在 腳負荷重量的分配不對, 這說不上是病, 但患者還是會有一些身體的表徵,像是在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可能看起來像有脊椎側彎,在壯年後期者 漸漸會有 走路,運動、負重、勞動….,  不耐久操而腳痛、 膝痛,或下背痛等的症狀。
扁平足,外觀即可辨識(如圖)
 扁平足 背後觀 及 內側觀





赤腳走路更可看出其特有的內傾(pronation)步態;以特定角度照的X光,更可看到某些負重腳骨間的相關角度有差異,或關節骨頭的一些變化(如圖)診斷並不困難                                                                                                                                                                                                                                                                                                                                                                                                                           
剛開始學走路的小孩都是扁平足,  一直到67歲上小學階段,脚會自動修正;但若遲至9歲,仍未改變,則幾可斷言,此童日後一定是扁平足。學理上,腳負重的發展,先是有一相對穩固磐石式的「樁腳」 (如圖1. 藍色部分),其上才是腳負重的「 平台」(如圖2. 紅色部分),平台以浮動的方式,找到它的落點,與磐石(樁腳)鑲嵌成一體,腳負重的結構,於焉定形。至於為什麼「平台」 會向內移行以致 造成扁平足, 原因 可能與發育中的 腳,其骨骼、 關節 韌帶,在力學上三者相互間 的牽扯或角力有關,機制相當複雜。



正常的腳, 觸地的負重點 呈直角三角形 (如圖3.),這樣的腳,重量的分配 (如圖4.) 最符合力學的經濟原則,久站久走跑跳,省力而不累。扁平足的腳 (如上圖)  負重或行走, 腳向內傾斜(pronation),重心偏向腳的內緣,承重偏離距骨穹隆,重量擠向舟狀骨及跟骨,壓在距骨-舟狀骨關節面、 跗骨底部肌腱 或足底筋膜,造成距骨-舟狀骨關節的退化、或跗底肌腱炎 或足底筋膜炎,這三者的症狀同中有異,診斷須要有經驗、細心,佐以X光或MRI的鑑別。
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療;而扁平足治療的精髓是讓腳的負重,回歸到上述正常的負重三角,如此腳痛自然能自行緩解,因此,醫療矯正足墊是扁平足治療之主流。

但,治療的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可選擇保守療法, 或矯正足墊,或足墊與骨震波雙管齊下。醫療矯正足墊的製作,要求的是客製化量足訂作,技師須高度專業,也需有相當的實務經驗,才能適足適履,達到效果;絕非一般商業行銷之所能望其項背。至於骨震波治療,除了震波的能量必須夠大外,術中的操作要精準;當然正確的診斷最為首要,庶幾才能分辨什麼情況需雙管齊下來強化療效,能這樣,扁平足脚痛的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了。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赤足慢跑 (Barefoot Running)

慢跑可以加強心肺功能,是一種耐力訓練運動。慢跑不需要什麼裝備、隨時隨地都可以跑,是人類的本能,幾乎是無師自通的運動。

多年前 美國有一派慢跑者,鼓吹赤足慢跑;不穿鞋跑步, 的確有風險, 但愛好打赤腳慢跑的人, 卻宣稱人類的歷史本來就是赤腳跑出來的, 而奧林匹克的馬拉松高手也不乏赤腳大仙, 他們更宣稱赤足慢跑 天然、舒服、自在, 還比穿傳統慢跑鞋更能避免腳傷. 但赤足慢跑 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還是另有風險, 醫界仍持續在觀察研究中。
赤足慢跑的風氣,很快也傳進了台灣,在台北街頭人行道、郊區產業道路,不乏有一群穿著一種看似五趾襪的 五趾鞋 “( five-toe shoes) ( 如圖

的人在跑。 五趾鞋 較薄, 較輕, 因此防震較差, 雖然設計一樣是提供慢跑者 腳的保護, 但效果仍受考驗。 傳統的慢跑鞋, 強調穩固與避震. 鞋底較厚. 稍有鞋跟. 不過, 仍沒有實證 證明這樣就能有效預防腳傷. 有人即使穿上名牌慢跑鞋, 還是一樣跑傷了腳。                                                       
如果你穿傳統慢跑鞋 跑得好好的, 你沒必要作任何改變. , 假如你想體驗一下打赤腳慢跑, 那也無妨. 去選擇一雙合腳的赤足慢跑鞋( 目前已有多種款式 );也盡量找一個好的, 比較軟性的場地來跑. 不過還是建議你, 在開始慢跑前, 先咨詢一下骨科或足科醫師為妙, 尤其是你若曾受過腳傷, 或你的腳,本來就有結構上的遐疵, 更應聽聽醫師的建議。.
參考資料: Mayo Clinic Fitness for EveryBody           by Edward Laskoski, M.D.
* 11/16/2014 補註 : 最近對赤足慢跑的研究, 建議 初學者,穿了赤足慢跑鞋後, 不能急著上路慢
   跑; 應先嚐試  慢" 走 " 數週, 讓腳先適應鞋子後, 才上路跑, 以避免受傷. 
   Minimalist Running Shoes Tread Lightly, More Naturally, Experts Say  By Dorene Internicola    
   November 11, 2014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34671?src=wnl_edit_medn_wir&uac=45307PG&spon=34
 



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

想運動 請先拿「運動處方」

台灣民間運動風氣鼎盛,問起動機,無非是「休閒」或「養生」。這樣的動機,明講了 並非是追求運動的真諦 *(註1.),這 無可厚非;但重要的是,民眾大都是看廣告,然後三兩好友「相揪」報名買課程對運動的性質,與可能會造成傷害,甚至意外猝死,渾然不知,

這是值得警惕與省思的。      

那運動 要怎樣才安全、健康呢?
  要運動,首先要有個概念,那就是:運動 要看年齡!這就像 穿衣服要看場合一樣。 儘管你年輕曾叱吒風雲,但上了年紀,體能不再,你就不應自恃「老馬」,馳騁球場,逞強鬥勇;若知體型走樣,已有某些慢性疾病,要從事運動,更應量力而為,不可過度。

事實上,從事運動之前,最好先讓專業醫師* (註2.),瞭解你運動的動機是甚麼?作整體的健康評估,然後告訴你,你可作那些運動?做到怎樣的程度及頻率? 這種量身訂作的健康咨詢或檢查,就是所謂「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先進國家行之有年,視為理所當然,可惜在台灣,還少了這樣的觀念。
有甚麼情況,想運動你「必須」要先看醫生呢? 如果你:
1. 有心臟毛病
2. 有氣喘或肺部毛病
3. 有糖尿病或腎臟病
4. 有關節或脊柱毛病
你就必須」要先看醫生,不可冒然從事。

如果 你不知你是否有上述毛病, 但你若有 下述情況,也請你運動前先看醫師或咨詢,
如你
1.      運動會胸痛或胸悶,脖子、下巴或上臂 會緊繃不舒服。
2.      運動會眩暈、感到要昏厥。
3.      輕、中度的運動 躺下,就呼吸急促。
4.      腳踝會浮腫,夜間加重。
5.      心跳很快。
6.      醫師曾告知你有心雜音。
7.      走路小腿腿腹,不時會抽搐,非得停下才能緩和。
這些狀況,表示你的身體可能有某些方面的問題,必須要作一些檢查來釐清,不能掉以輕心。

假如你想從事 比較劇烈的運動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也慎重提出以下建議,如果你有2個以上的選項,也請你運動前,先看醫師:

1.      年過45歲的男性;或年過55歲的女性;曾有男性55歲不到、女性65歲不到,就因心臟病過世的家族史。
2.      你抽煙,或戒煙不滿6個月。
3.      你每次運動不止30分鐘、每週不止3次、已超過3個多月。


   4.      你體重過重*(註3)
   5.      血壓高 膽固醇高。
   6.      你血糖耐受性不佳。

另外,如你已懷孕,或你並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想去運動,建議你還是問一下你的醫師。即便,一般認為安全無虞的快走(brisk walking),假如你停了好一陣子沒走了,要再走,也請你咨詢一下你的醫師。(本文亦刊載 103-07-17聯合報 D2 健康板 ) 

註:  
 1. 古希臘(古 奧林匹克)揭示運動的精神與目標是:跑得更快, 擲得越遠, 跳得愈高....
       2. 包括 你的家庭醫師、你的心臟科、神經內科、骨科醫師。
  3. BMI 超過24,  即為體重過重.    *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公尺) 2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是甚麼原因 你背痛 ?

你的體重、工作、你的姿勢、動作、勞動、運動,甚至你穿的鞋子或你的生活壓力…,都有可能使你背痛。

粗估 骨科門診中,有近3成的人是因背痛而來;這些人,都急著想知到:是出了甚麼毛病,(他)會背痛?他們耽心的是:“ 我是不是長了「骨刺」?” 。 在他們的認知裡,長「骨刺」就表示可能要開刀,要開刀就怕像某歌后變癱瘓… (據悉 某歌后是脊髓瘤 是背痛原因中極少碰到的情況)。 背痛真的是那麼令人害怕耽心嗎?背痛 到底是甚麼地方出了毛病?

背痛通常是因下面的原因而來:


1. 肌肉 肌腱 韌帶的受傷:背(脊椎)部後方的肌肉、肌鍵(韌帶)的受傷,如:拉傷、扭傷、挫傷、姿勢不對,閃了腰…,是背痛最常見的原因,通常幾天、一兩個禮拜就會好起來。序言中,姿勢 動作 勞動 運動 所引起的多半是慢性長期的肌腱炎,而此處所言,是急性背痛。

2. 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脊椎也像膝關節一樣,是身體負重的關節,因此也會退化;通常是椎間盤變乾癟、萎縮或破裂了,有些則常常是椎體後方的小面關節過度磨損,這是小面關節的退化,會使脊椎 節與節間變鬆,動作的磨擦變大,會造成晨起僵硬,走路走久、站久會背痛。

3. 椎間盤的問題:

椎間盤是一節、一節脊椎椎體間的避震器。過度負重 彎腰或 外力,它也會受傷、破裂或爆(凸)出,造成發炎或脊椎神經根的壓迫,此即大家口中的坐骨神經痛,但很多時候,坐骨神經痛並沒有真正神經的壓迫,只還是局部肌腱炎所引起的放射痛(牽痛)。

4. 骨質疏鬆的問題:這在停經後的婦女較常見,不是真正背痛,比較確切的形容是:撐不住的背痠。通常在要起床時或站久、走久最顯著,骨質疏鬆還容易發生脊椎的壓迫性骨折。

5. 脊髓腔狹窄症:人體有32節脊椎,一節一節相疊連結的椎體,中央空洞部份構成一個隧道式的管路,給 從腦幹延伸而下的脊髓通過,是即脊髓腔。受脊椎退化的波及,脊髓腔會因環繞增生的贅骨(一般喜歡稱骨刺)而變窄,這會擠壓局部或一小段的脊髓神經;症狀除背痛外,還會有間歇性的跛行,走一段路,下肢就痠麻得非坐下來休息一會兒,才能繼續上路。

6. 脊椎滑脫症:一節節的脊椎,前後都有很強的韌帶撐住,結合小面關節撐住,維持整個脊柱的排列。在某些情況,譬如 韌帶退化鬆弛了、小面關節退化磨損了,或脊椎椎腳有缺陷…,會讓上下節的脊椎產生滑動脫位,這也會造成神經的壓迫、造成背痛。



以上列舉的,是背痛常見的原因。其它如:有脊椎側彎、有扁平足、 有拇趾外翻等足部變異者,因全身重心的縱軸或多或少產生的偏離,也會引起背痛;長期穿高跟鞋者 更是背痛的好發族群。

但假如你背痛超過2個禮拜以上,你不是因外力受傷背痛,你背痛又有下肢刺痛麻木、大小便有問題、有不明原因體重變輕,或你已知有癌症、骨質疏鬆或有免疫方面的問題,或你已年過70… ,則不該把背痛等閒視之,應好好就診 找醫師把病因找出來,切莫胡亂投醫而延誤或誤診,才是真正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