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扁平足 ● 腳痛




扁平足與拇趾外翻,是腳先天結構上的問題,問題出在 腳負荷重量的分配不對, 這說不上是病, 但患者還是會有一些身體的表徵,像是在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可能看起來像有脊椎側彎,在壯年後期者 漸漸會有 走路,運動、負重、勞動….,  不耐久操而腳痛、 膝痛,或下背痛等的症狀。
扁平足,外觀即可辨識(如圖)
 扁平足 背後觀 及 內側觀





赤腳走路更可看出其特有的內傾(pronation)步態;以特定角度照的X光,更可看到某些負重腳骨間的相關角度有差異,或關節骨頭的一些變化(如圖)診斷並不困難                                                                                                                                                                                                                                                                                                                                                                                                                           
剛開始學走路的小孩都是扁平足,  一直到67歲上小學階段,脚會自動修正;但若遲至9歲,仍未改變,則幾可斷言,此童日後一定是扁平足。學理上,腳負重的發展,先是有一相對穩固磐石式的「樁腳」 (如圖1. 藍色部分),其上才是腳負重的「 平台」(如圖2. 紅色部分),平台以浮動的方式,找到它的落點,與磐石(樁腳)鑲嵌成一體,腳負重的結構,於焉定形。至於為什麼「平台」 會向內移行以致 造成扁平足, 原因 可能與發育中的 腳,其骨骼、 關節 韌帶,在力學上三者相互間 的牽扯或角力有關,機制相當複雜。



正常的腳, 觸地的負重點 呈直角三角形 (如圖3.),這樣的腳,重量的分配 (如圖4.) 最符合力學的經濟原則,久站久走跑跳,省力而不累。扁平足的腳 (如上圖)  負重或行走, 腳向內傾斜(pronation),重心偏向腳的內緣,承重偏離距骨穹隆,重量擠向舟狀骨及跟骨,壓在距骨-舟狀骨關節面、 跗骨底部肌腱 或足底筋膜,造成距骨-舟狀骨關節的退化、或跗底肌腱炎 或足底筋膜炎,這三者的症狀同中有異,診斷須要有經驗、細心,佐以X光或MRI的鑑別。
臨床上,並不是所有的扁平足都需要治療;而扁平足治療的精髓是讓腳的負重,回歸到上述正常的負重三角,如此腳痛自然能自行緩解,因此,醫療矯正足墊是扁平足治療之主流。

但,治療的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可選擇保守療法, 或矯正足墊,或足墊與骨震波雙管齊下。醫療矯正足墊的製作,要求的是客製化量足訂作,技師須高度專業,也需有相當的實務經驗,才能適足適履,達到效果;絕非一般商業行銷之所能望其項背。至於骨震波治療,除了震波的能量必須夠大外,術中的操作要精準;當然正確的診斷最為首要,庶幾才能分辨什麼情況需雙管齊下來強化療效,能這樣,扁平足脚痛的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