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五十肩這種肩旋轉肌袖的毛病,老一輩的人迄今還持著「老了就會有」,「五十肩不用醫,也醫不好」的消極論點。其實,在17世紀神權壟罩下的歐洲,也曾有一段時間,把它當作「神秘」怪病,教會宣稱是褻瀆了聖靈,必須透過贖罪懺悔 (方式是買贖罪劵) 才能痊癒。直至1970年代,醫界才有人主張用開刀治療;90年代後,有了核磁共振,証實此病確實存在,對它的型態與成因也有了一致的看法。
肩旋轉肌袖病變,與肩峰結構、肌袖血循、肩的耗用磨損(即退化)、以及局部自體免疫反應….有關。最近,芬蘭的一項研究,更直指生活型態與及代謝性疾病,也與肩旋轉肌袖病變有所關聯。
臨床上,很早就觀察到糖尿病病人比一般人口容易罹患五十肩,原只認為是統計數據;但芬蘭的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者,膠原蛋白因糖基化1產生肌腱變性,是糖尿病有較多肌腱毛病 (包括肌腱炎、肌腱斷裂、五十肩) 的原因。而也發現第二型糖尿病者,尤其在男性,其病況及動脈粥狀硬化之程度2,似與肩旋轉肌袖病變或肩痛的程度相關。
肥胖與吞雲吐霧的癮君子,被發現身體的一些免疫介質的免疫機制表現,有升高的趨勢,這包括細胞激素3裡的白細胞介素-1(IL-1)、介素-6(IL-6) 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而五十肩的病人,早已被証實存在有這樣的免疫變化。另方面,肥胖會影響脂激素4的合成,轉而增生C-反應蛋白5;C-反應蛋白升高,反映的就是內皮細胞的發炎。這樣的免疫機制變動,同樣在肥胖、癮君子與五十肩患者的身上被看到;邏輯上,相當程度可以推論肥胖與抽煙,易得五十肩。
五十肩除少數幸運個案會自行緩解外,絕大部分只會越拖越糟,終免不了還是要挨上一刀;晚開刀就不如早開刀,早早的把五十肩造成的困擾解決,也避免它造成更大的傷害。目前因開刀技術及疼痛控制的進步,開刀已沒有像想像中那麼可怕,成功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至於要問:五十肩可以預防嗎?從現有的觀點看,至少趕快戒菸、好好控制體重是可以減少五十肩的發生的!
關鍵語(key Word):
1. 糖基化:即非酶糖基化(non-enzymic glycation)。是在不受酶的控制下,蛋白質或脂質分子上附加糖類分子(如果糖或葡萄糖)的過程。
2. 指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係以超音波測量頸動脈內膜的厚度。1990以後常被用來追蹤代謝病變及血管硬化的程度。
3. 細胞激素(Cytokin):細胞激素是一種醣蛋白,它是細胞受到刺激時,釋放出來,可以活化B細胞,除了作用到免疫細胞,其他細胞如內皮細胞,神經細胞,腦部都會受到影響。
4. 脂激素(adipokines) :包括leptin, adiponectin and resistin等,脂激素有參與食物攝取、胰島素抗阻 及 炎症調節 的作用。
5.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是發現於血液的一種蛋白,濃度隨急性炎症升高。生理上會結合死亡細胞胞膜或某些細菌的磷酸膽鹼(Phosphocholine)而活化免疫補體系統。
參考資料:
life style and Metabolic Factors in Relation to Shoulder Pain and Rotator Cuff Tendinit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Martti Rechardt; Rahman Shiri; Jaro Karppinen; Antti Jula; Markku Heliövaara and Eira Viikari-Juntura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0;11(165) © 2010 Rechardt et al; BioMed Central, Lt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