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非尋常肌腱炎的骨震波治療

肌肉是軟組織。肌纖維組成的肌束 在要與骨頭連結(即 接骨點)之前 會移形為結締組織,是即肌腱 (在關節部位稱 韌帶);肌肉大都血管充沛 血液循環旺盛,但奇怪的是一旦移形為肌腱,血管卻變得很少,血循也變得很有限。肌肉肌腱的功能是帶動身體的動作,因此 它會過勞、會累、會受傷、會發炎….,是很尋常的事。

一般的肌腱炎,像是過勞或姿勢性的頸肩痠痛、意外或運動引起的腰酸背痛、拉傷、扭傷、挫傷……,多半只要休息,冰 / 熱敷,吃點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就會好起來;但是有一類發生在接骨點的肌腱炎 像是在足底足跟處 (足底肌膜炎)、手肘的外側或內側 (網球肘、高爾夫球肘)、足踵阿基里氏腱、肩的旋轉肌袖….等,卻是非常頑固,不易因休息、吃藥、打針、復健….而改善。這一類 非尋常的肌腱炎,雖不是甚麼大不了的毛病,但可以拖很久,造成生活或工作上的困擾。

解剖學上,接骨點 的肌腱大都很薄、甚至只是扁扁一片 厚度只有幾釐米,牢固緊貼於骨膜上,雖很強韌 但幾乎看不到血管,血液循環很是貧瘠。這樣的接骨點肌腱,一旦受傷,初始或許也有炎性反應,試圖修復痊癒,但往往會因血循不夠,無力痊癒,而走上退化一途。這情形與關節的退化相當類似,是非尋常肌腱炎的特色,也因如此,一般的治療 效果不彰 。

台灣在幾年前引進了原開發於歐洲的骨震波治療(ESWT)。震波可以看作是超大號的超音波,它不是雷射,沒有幅射,也不產生熱效應,但攜帶有巨大的能量。醫界藉高科技製造出的震波儀,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把震波以聚焦的方式投射(

打)入欲治療的標的,以震波的高能量來治病 (意境上 有點像武俠小說裡的運功療傷)。治療的特色是無侵襲性,完全沒有器械介入人體。許多研究已經証實震波能量的介入,會在一週後至8個月間在局部組織 產生微血管的新生 (neo-vascularization),借此,循環得以改善,病變組織得以修復甚至再生(regeneration);這樣的效應,在肌腱或接骨點病變上的治療,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骨震波另外也有提高局部組織疼痛門檻 (即 疼痛閾 pain threshold ) 的效應,所以,在治療後的第一時間,病人就能很快的感受到局部疼痛的緩解,而且這疼痛的緩解,會因後續血管的新生與時漸進。


筆者從事骨震波治療多年,發現治療成功的關鍵 在於治療(打)時 病變部位的定位(localization) 是否準確;也就是說 震波必須精準的打到病變部位,才會有效。這有賴於操術醫師 對治療標的三度空間 的了解,當然 術前正確的診斷更是不可少,庶幾才能一打奏效。不過,病人的體質差異 (可能反映在微血管長的快慢)、病變程度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還是與術後的預後有關,因此有人好得快、有人好得慢;但就筆者治療的個案整體言,打一次 追蹤6週 的成功率已超過 80%*,累進(即追加 打第二次)成功率則達90%以上,病人的滿意度高。


拜現代科技之賜,有了骨震波,總算使非尋常肌腱炎有了一個還算滿意的治療。


(本文亦登載於 12/19/2007 聯合報 健康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