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五十肩是甚麼?治得好嗎?


五十肩一詞來自日文,指的是中年以後肩膀痠痛、活動不便;英文教科書或西方文獻沒有「五十肩」這個字彙。五十肩講的是症狀,就跟講 頭痛、發燒、…….一樣,並不是病名。

五十肩的症狀是多樣性的,但原因都源自肩峰下三角(詳述於下)空間的不足,引起的旋轉肌袖病變。以五十肩求診的病人中,約有75% 是因肩峰下滑液囊炎 或/及 旋轉肌袖的擠壓造成的後續病變如破裂、鈣化...; 10~15% 是 冰凍肩症(沾粘)。診斷醫師對上述多樣性,須要有相當的辨識經驗。另有一些(約 8~15%) 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等,因鑑別診斷不成問題,較少引起困擾。


肩膀是人體活動最大 (幾乎可以360" 旋轉) 的關節;異於其他關節的是:在肩峰下,有一由4組肌腱混合組成的旋轉肌袖。旋轉肌袖包覆著3/4的肱骨頂端及肩關節,在上臂舉抬初始,會施展杆桿以小搏大的省力原理,協助肩三角肌作用;又在肩膀活動狀況下,壓住(穩住)肱骨頭,使不致上衝脫位,是肩關節很重要的外環結構。可是因為肩峰下的空間 (肩峰下三角) 實在太小,旋轉肌袖以及披覆其表的滑液囊 (用來減少磨擦的 ) 會在動作過程中,重複的與跨在其上的肩峰 (骨頭) 撞擊(附圖一),造成滑液囊的發炎,此即 肩峰下夾擊症;而更甚者,則進一步造成旋轉肌袖的病變、甚至破裂。



破裂的肌袖,就像套頭毛衣的孔,只會越破越大,不會癒合,修補只有靠手術;而肩峰下的撞擊,雖是生理、但也是機械 (mechanical) 性的,只有靠手術切除部分的肩峰,把肩峰下的空間變大 (肩峰減壓成形術),才能降低旋轉肌袖的撞擊傷害。


這個理論與手術,1972年哥倫比亞大學的肩關節大師尼爾 (Neer) 即已提倡,歷經90年代後才有的磁振造影 (MRI) 驗証,目前已是一個制式的手術,成功的解決了大部分五十肩病人的困擾。


旋轉肌袖受擠壓在某些人因自體免疫反應,會發展成鈣化性肌腱炎,症狀詭異,好的時候甚麼事也沒有,壞的時候,肩痠得
直教人想把肩膀給剁下來!尤其以晚上為甚,澈夜難眠。鈣化性肌腱炎會好好壞壞反覆發作,病理呈現的是一個肌腱纖維努力想要轉化(metaplasia) 成軟骨卻沒能完成的過程;是一種反應性肌腱炎 (Reactive Tendinosis) ---- X光素片就可以看到肩峰下鈣化的斑塊,診斷不難(附圖二)。


治療則視病情與病程,用冰敷、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直接注射類固醇、用針扎斑塊並灌洗、打骨震波、開刀切除鈣化斑塊......,都有相當好的效果。

五十肩裡較多困擾的,應該是凍肩症(冰凍肩)了。凍肩症,診斷不難,有經驗的醫師在作理學檢查時,只消輕輕、有技巧的搬動病人肩膀就心中有數了,再作個磁振造影 (MRI)或關節造影,排除其它病因,診斷就確定了。凍肩症的病理是肩關節囊與肱骨頭的緊密沾粘 及 喙突-肱骨間韌帶的欒縮,致病機轉被証明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附圖三)。

有糖尿病、中風過、甲狀腺亢進、心肌梗塞者…….,較會發生;發病之初只是肩膀痠痛,漸漸(3~6個月)走入凍肩期,拖了好一段時間 (一般可拖個2年,但也有直拖7年之久)後,會自行緩緩解凍, 但此時肩關節囊、關節周圍之肌肉肌腱等,早已纖維化或萎縮殆盡了;關節功能的回復,不能期待。
病的早期可嘗試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全身麻醉下做關節鬆動術、復健……等來改善病情或縮短病程;醫界近年正努力研發解凍療法,想用藥物來化解沾粘,但目前尚無太大進展。

五十肩是筆者專長之一,多年治療之經驗,發現凍肩症若能積極的作麻醉下肩關節鬆動術(Brisement manipulation);後續再努力作肩關節的運動治療(可DIY居家作),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若進一步再作肩峰減壓及沾黏的清創術,則凍肩症一樣可以痊癒。(請參閱「凍肩症 開刀會好嗎?」http://blog.udn.com/wglee/2388442 )

常常自嚷有五十肩的人,切忌磋跎延宕,把自己禁錮在疼痛與不方便的境界;應儘早就醫,近年來,對五十肩致病機轉的瞭解,加上手術技術及疼痛控制的進步,及術後運動治療的輔助,目前幾乎所有不同的五十肩,治療上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 關於 五十肩,有興趣者 另請網訪 http://blog.udn.com/wglee 五十肩專

欄。
** 102-04-20
增補五十肩 Video 資訊(來源:央廣 08/20/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arklc8uO4




沒有留言: